今天是 最新更新 / 每月学习 / 设为主页 / 管理信息系统 / 用户登录 / 投稿统计/ 总经理信箱 / 客户服务
司机课堂 管理培训 学习交流武汉风情 外语角 党务工会 展板展示 视听频道 每月学习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园地 > 武汉风情 >

武汉汉口里——百年汉味小吃荟萃之地,百年汉口民国风情!

时间:2017-10-10 15:08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提到武汉的楚河汉街,全国闻名,相较于汉街的民国风情和灯光璀璨,是否有人知道大武汉有一个藏在深闺里,更原汁原味的民国风情历史文化街——“汉口里”呢,汉口里以汉口开埠百年为脉络,复原晚清民初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代表性建筑、文化、商业形态,展现老汉口生活方式,同样是民国风情,相比楚河汉街的速成感,汉口里多了更多历史的沉淀和厚重感。徜徉在汉口里,里面古老的一砖一瓦,还有那些已经快消失的百年老字号出现在街头,那些捏糖人等快消失的技艺出现在眼前里,勾起的浓浓的记忆的味道挥之不去,在心里弥久不散!

  汉口里的这个“里”,原称为“里份”,是武汉市独特的民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武汉市近代最早的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蕴涵着武汉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这儿的一砖一瓦都有历史。这些砖头收集自汉口黄石路昌业里拆迁老旧房屋保留的红砖,“卐”寓意“吉祥之所集”,都有百年的历史。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汉口的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落成,位于长堤街,毗邻药王庙。其时,汉口“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四方商贾云集。山陕会馆就是山陕商人集资修建的,在以后的100多年里,是山陕两省旅汉、在汉人员的会所、办事处、活动中心。

  汉口的山陕会馆是清末民初外省人在汉口最大的会馆,在它的附近还有药王庙——河南人的会馆、新安书院——安徽人的会馆,稍远一点的万寿宫——江西人的会馆;同时,也是全国各地山陕会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会馆。会馆的中轴线依次是关圣帝君正殿、春秋楼、启圣祠、佛殿,东隅为奎星楼、花园(怡神园)、天后宫、财神殿,西隅有七圣殿、文昌宫、吕祖阁,是一组宫殿般的建筑。如此宏伟的建筑群是与其时山西、陕西两省商人的经济实力以及汉口镇那时的经济、商业、贸易、金融在中国的地位密不可分,如今,山陕会馆的雄姿在汉口里得以重现。在山陕西会馆二楼的城市故事馆,它复原了1920年代老汉口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当年老汉口的风范,并且提供了自由的拍照空间。在里面换上喜欢的服装,中山装、旗袍、马褂、礼帽等,尽情享受穿越民国老汉口的乐趣。

  城市故事馆内有五个场馆,分别为民居生活馆、文化娱乐馆、西洋商业馆、传统商业馆以及金融行业馆。城市故事馆提供了一个游客们追忆老汉口记忆的场所,这里覆盖了老汉口的各种形态,默默地诉说着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故事。流金岁月不能快进快退,在现代的审美世界里,捕捉一丝丝专属于老汉口的独特风韵,将属于那个民国时代的风范,以优雅的姿态却又夹杂复杂的心绪,一并还原给我们。

  走在汉口里的袅袅轻烟中是否有人间烟火的味道呢?在这里捏糖人、贴面人、板画、汉绣。。。。。等传统工艺都得以重现。

  下面这个牌坊是当年的宝庆码头牌坊,武汉“拐子”的称呼就出自此,码头老大称呼“拐子”,打码头打出个大汉口。

  汉口里的小店从内到外都古色古香,斑驳的门窗,陈旧而不失雅致的摆设,置身其中有浓浓的穿越感

  把老汉口寄给远方的朋友!——汉口里邮局使用“武汉/汉口里”邮政日戳。

  汉口书局,以汉口为名。追忆曾经作为书香之城的那个汉口。曾经汉口的书店大多集中于交通路,那里书店云集,文化繁荣,到了抗战初期的战争年代甚至达到了高峰。1937年年底,上海沦陷后,众多有着巨大读者群的书店将总部迁移到汉口。汉口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文化首都”。 “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现代书局”、“开明书局”等先后汇聚于此,甚至著名的“三联书店”的发祥地也在武汉…… 文化之花在汉口这片土地上傲然地生长,犹如寒冬中绽放的腊梅。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交通路这条曾经的象征文化傲骨的街道在拆迁的轰鸣声中被抹去。 道路虽被抹去,但文脉仍能延续与凝聚,就像残垣中砖墙缝隙里,依然坚强生长的花。

  汉口书局,就像在这片文化废墟中,点亮的一盏烛光。独立书店的秉性,就是一种坚守与信仰。他静静地坐落在汉口里长堤街青石板路的一旁,犹如汉口里的建筑一样,古朴而内敛,低调却优雅。走进汉口书局,以一切关于武汉的故事为主题。抬头仰望高大的穹顶,一幅巨幅手绘的老武汉江河画卷就映入眼帘,大气恢弘,展现了老汉口商贾云集,千帆云集的汉江两岸。

  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百年老字号,重拾百年记忆的味道!

  “汪玉霞的饼子——劫数(绝酥)”。

  汪玉霞创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由安徽来汉做茶叶生意的汪士良和妾蔡玉霞竖起汪玉霞招牌,迄今已有275年历史。

  二百多年来,武汉人习惯了吃味道纯正的汪玉霞味月饼过中秋。直到1995年,位于汉口花楼街的厂房拆迁,汪玉霞开始“浪迹天涯”。

  记忆中,30多年前,每到中秋,花楼街的汪玉霞门前总有人排长队买月饼。尤其是葱酥口味的,还有碱酥饼也是一绝。

  淡出江城20年的百年老字号“汪玉霞”2014年年底在青年路开了一家店,算是重出江湖,时隔一年,又在汉口里开了第二家店。

  经历种种磨难后,汪玉霞终于凤凰涅槃。酥糖、酥京果、碱酥饼、绿豆糕、芝麻糕、月饼,还是原来的味道。

  武鸣园追溯到了清末。清末,汉口汉正街鲍家巷旁有一家靠烹制河豚而名扬三镇的老店,它的名字叫“武鸣园”。

  京剧名角梅兰芳应汉口大舞台经理赵子安之邀,首次来汉巡演。汉口知名人士在武鸣园摆酒设宴为梅兰芳接风洗尘。

  梅兰芳对河豚赞不绝口。回到北京时,他常对人说“汉口的馆子,数武鸣园最好”让汉口的武鸣园和特色河豚菜肴名声大振。

  有人就梅兰芳在汉口吃河豚之事在《竟报》上发了首竹枝词追忆:“口之于味亦犹人,到底梅郎常识真,舍命但求能适口,武鸣园中吃河豚”。

  可惜的是,武汉沦陷后武鸣园被迫关门停业。汉口市民从此也失去了品尝河豚美味的好去处。

  接下来在汉口里,武鸣园再度开张,复原老汉口传统名店的原始风味,前期以各色鱼宴为主打菜色,向传统河鲜工艺致以最深的敬意。

  “小桃园”是曾经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煨汤店。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坤莆、袁明照两个小贩在汉口兰陵路搭棚设摊。主要经营鸡肉汤及乌龟、甲鱼汤。

  武汉有四大名吃: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还有就是小桃园的鸡汤。

  清初,“中俄茶叶之路”开辟,作为起点的汉口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之都,被世界誉为“茶叶港”。

  那时,在汉正街的繁华闹市中,一位田姓商人开起了一家茶馆,为过往商人提供歇息止渴的地方,由于地处九省通衢最核心的商业集散中心,这家名叫“田庆堂”的茶馆,响誉一时。

  田庆堂老茶馆是汉口一家百年老字号茶馆,为中兴汉派文化,重塑东方茶港,田庆堂老茶馆在汉口里将重现百年前的光彩。

  大中华酒楼创办于1930年,是一家以鱼菜为主的餐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武昌驰誉一时。以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词为契机,从此大中华酒楼声誉大振,名扬四方。

  武昌鱼也是从那时起,成为武汉的一大特色。

  当年接待毛主席的鱼宴上有10道鱼菜:清蒸武昌鱼、杨梅武昌鱼、松鼠鳜鱼、抓黄鱼片、拔丝鱼条、汤粉鱼、如意鱼、荷花鱼、鲭鱼划水、清炒鳝糊,另加两道蔬菜和一道空心鱼圆汤。

  来江城,不吃鱼怎行?

  除了上面这些老字号以外,还汇聚了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曹祥泰糕点等多种武汉特色美食。过早、顶好牛肉面、藕鼎记、冰翡翠餐厅、大汉口……共40多家餐饮。来武汉的吃货们,你们有福了!

  在汉口里,很多消失的百年历史和儿时记忆都在这里找到了,自从第一次来到汉口里,就被深深的震撼了并爱上这里,在汉口里,你可以体验老爷爷捏糖人的绝活,也可以看着那些斗拱雕檐发呆,更可以在正宗的汉味老店里品尝时光,岁月的流逝带走了传统,却带不走初心!

  如果想更深入的体验民国风情,汉口里也有历史悠久的汉口大旅馆可以入住。

交通建议:

  汉口里在园博园东路,紧挨三环线,途径园博园东路园博园东门的公交有790,342,725,336,375,792等,目前不是太便捷,但离汉口火车站很近,打的士过去十几元,开车也方便,从江汉经济开发区任何一条都可以穿到汉口里,也因为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以至于很多武汉人都只闻其名,不见其形,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武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尽管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脏乱差,但汉口在中国近代的辉煌以及马可波罗给出的“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仍被世人铭记,经常上蚂蜂窝,去过汉口里数次,心有所悟,想留下一点回忆的东西,也想将这个老武汉人去过后评价极高的地方告诉大家,共同分享老武汉的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