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18 世纪,如果一个富有的英国人想进行一次短途旅游, 他往往会雇用一辆单马双轮轻便的马车(cabriolet) 。到了 19 世纪,人们开始用这个单词的缩略形式“cab”来指城市中专供出租的大型马车,今天我们常说的搭乘出租车 (catching a cab)就是由此而来的。 ‘
此外,那时的出租车也被称为 hackneys 或 hacks,取自法语单词 haquenee(horse,马)。时至今日,许多城市的出租车司机仍被称为 hackies。但是在那时,可没有计价器这玩意儿,上车告知终点后,司机会根据路途的距离大概估计出一个费用。随着出租车的普及, 19 世纪晚期,可自动测量车辆实际行进距离的计程器 (taximeter)这个伟大的发明就应运而生了,随后,出租车很快就被人们称作 taxicab,或简称为 taxi。目前,此拼法在英语、法语、德语、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西班牙语、荷兰语、葡萄牙语九国语言中被应用。
姗姗来迟的出租车: 据史料记载,1588年就已经出现了承揽出租业务的四轮马车。1620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家四轮马车出租车队,尽管整个车队才有四辆马车,但是车夫们穿着统一订做的制服,行驶于街道十分拉风,随即这一行业开始迅猛发展起来。165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出租马车管理的法令,并给出租马车主发放营业许可证。 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三轮汽车,这一年被称为汽车元年。
而直到1897年,世界上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才在德国斯图加特成立。早期的汽车,笨拙的机身、发动机产生巨大的噪音和呛人的废气,再加上速度还没有马快,动不动就抛锚——不稳定的性能加上糟糕的驾驶乘坐环境,让人们还是钟情于马车的稳定舒适。但是马车已经不能再向更高级演化了,而汽车的变化却日新月异,出租汽车的出现说明汽车工艺的日趋完善,后来,它逐渐替代了马车征服了人们的心。
中国最早的计程车——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是中国古代最早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由“记道车”发展而来,通俗理解就是现在的出租车、计程车。有关记道车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阳……记道车,驾四,中道。”可见至迟在西汉时期,即已有了这种可以计算道路里程的车。 到后来,因为加了行一里路打一下鼓的装置,故名“记里鼓车”。记里鼓车这是一种会自动记载行程的车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科学家、发明家研制出的自动机械物体,被机器人专家称为是一种中国古代机器人。 记里鼓车的记程功能是由齿轮系完成的。车中有一套减速齿轮系,始终与车轮同时转动,其最末一只齿轮轴在车行一里时正好回转一周,车子上层的木人受凸轮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示里程。
中国最早的出租车:
中国的出租车行业严格讲最早是始于清朝末年的,当时有一些德国商人和法国商人在中国办了洋车行,包括上海、北京、青岛、宁波等口岸城市。建国之后出租车行业曾经存在过一阵子,到文革期间出租车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给彻底割掉了。文革期间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出租车这个行业。大概70年代中期,也就是74年到76年这段时间,又根据中央政府的需要建立了首汽,专门为接待外宾提供出租车的服务。 在这之后,出租车行业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行政审批,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要办出租车必须有行政审批。而且当时车很贵,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就一直发展不起来了。 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全国出租车行业进入井喷时期。当时温州的个体户一天可以赚一百块人民币, 80年代初的时候温州一般的产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三十到四十块钱,也就是他一天可以赚到一个工人三个月的工资。92年以后全面放开,又是一个井喷式发展,各地的城市感觉到出租车发展势头太强劲,就以数量管制控制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有偿使用,集约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二级市场,也就是黑市。人们开始买卖私人的出租车经营权,政府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公共资源,于是就推出了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的政策。 从90年代中期温州就开始按照建设部文件的指示进行出租车经营权拍卖,不允许个人经营。集约化经营就是要把经营权从出租车从业者手中无偿地拿过来,这就引起了经营权之争、于是2004年就开始了公司化改革,把原来很丰厚的利润转化到公司的帐户上。针对这其中矛盾尖锐的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更加刚性的控制性政策,即“刚性控制,稳定发展”,这就是第四阶段。 2004年国务院81号文件出台是一个标志的事件,之后经营权纳入到行政许可范畴内,经营权停止永久转让。建设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当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有类似规定,就是稳定市场,通过公司来稳定市常目前的发展历程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从1992年开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车辆从1991年的1.62万辆发展为1994年的4.9万辆。1996年又先后出台文件禁止企业“变相卖车”、强行换车(淘汰面的)、缩短出租车使用年限(8年变6年)、收车和倒算法、企业兼并等。现有的市场组织形态为12个品牌企业、200多家出租车公司、6.7万辆车、10万从业人员,以及司机和公司之间单一的承包方式。 老北京的出租车故事: 1913年,法国人率先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东单开设了兼营马车汽车出赁的飞燕汽马车行,主要是为驻京外国使馆人员、官僚、洋买办服务的。乘客到站点要车的运营服务方式是从马车行的服务方式延续下来的。出租车主要来往于戏院、饭庄、赌场、烟馆、公园、车站、妓院之间,等候时间往往长于行驶时间。其经营活动由使馆区行政事务委员会管理,职能是负责登记、发放号牌、维护营业秩序。京师警察厅警务处营业课管理车行开业、歇业的登记和调查报告等事。 汽车行挤垮马车行 1913年,北京最早使用的出租汽车车型是美国产的“福特”T型车,模样很像敞篷马车的车厢,喇叭是人力的,刹车装置使用的是“摇轮闸”。 |